欢迎来到曲阳石雕厂,我厂专业加工制作古建、人物、动物、佛像等石雕雕塑,款式多、质量好、价格实惠,欢迎来厂参观考察!定制订购电话:135-8216-1651

王安石变法中的二号人物是这位南安人,10个兄弟8个中了进士!

发布时间: | 访问人次:172

宋代,是中国历史上极其耀眼的一个朝代。在那一池绚丽之中,曾绽放过无数来自闽地的清荷。今人翻阅宋史,若要梳理那些曾影响过历史进程的宰执大拿,不能不提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中的二号人物——南安人吕惠卿。

中国历史上,有不少名士因身处政局变革的漩涡,在身后留下诸多的争议,吕惠卿便是其中之一。作为王安石变法中的二号人物,吕惠卿的才识曾得到过包括宋神宗、王安石等人的高度认可。但历仕五朝的他,却也因为参与了变法,下半生政治生涯几乎都在朝外辗转。

如今回望历史,是非功过,已成云烟。后世对他的评价,在近现代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匡正。2001年,吕惠卿逝世890周年之际,由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、福建社科院历史所等单位举办的吕惠卿学术研讨会上,著名文史学家卢美松认为,应该给吕惠卿以积极的评价,肯定他在变法上的贡献以及戍边御寇上的业绩,肯定他的政治军事和学术才能。在著名宋史学家邓广铭和程应镠主编的《宋史研究论文集》中,著名历史学家周宝珠评价吕惠卿为“北宋杰出的政治革新家和学问家”。

使相家庙

从国道324线水头段拐入尚直路,一座偌大的牌坊矗立眼前。沿着牌坊一直往里,便是声名远播的朴里。

朴里有多大,很多乡人都说不清。泱泱乡里,道路四通八达,民宅随处可见。从村里的小学出发,穿过几条蜿蜒的巷弄,二甲祠堂映入眼帘。远远望去,祠堂就像一位老者安静地屹立在那儿,建筑规模宏伟而气派,“使相家庙”四字写于正门之上。

二甲吕氏祠堂“使相家庙”

这座始建于南宋、复建于明朝万历年间“使相家庙”,如今与其他宗祠大同小异,但相传建造之初曾配有园林式附属建筑,家庙巍峨,美轮美奂。

距离“使相家庙”约10分钟路程的九甲及乙甲祠堂,若无宗族大事,平素也是大门紧闭,与普通家庙别无二致。但在朴里的吕氏族人眼中,这3座家庙却封存着吕氏入闽开疆拓土的辉煌历史。在这里,族人们或用碑刻楹联,或用石雕砖雕,将先祖事迹大书特书,用以激励后裔发愤图强。

曾经参与过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吕惠卿,无疑是让吕氏族人最自豪的先人。被冠以“使相家庙”的吕氏宗祠二甲祠堂,便是因吕惠卿官拜北宋参知政事而得名。

岁月洗礼,却无法抹去家风的厚重。“使相家庙”门前的一对楹联,到如今仍是吕氏族人津津乐道的一段历史。

楹联上书“四世六登元辅,十子八捷南宫”。上联指吕氏一门中有6人在宋朝拜相,这6人包括吕蒙正、吕端、吕夷简、吕公著、吕惠卿及吕大防。下联则指吕惠卿那一代的10个成丁兄弟中,共有8人中了进士。

这段佳话,在吕惠卿的父亲吕璹的墓志铭中有所记载:“长子惠卿,官至参知政事;次子德卿,官至太子中允、集贤校书、理崇政殿说书;次子温卿,官至看详编修中书条例、同判司农寺;次子和卿,官至河中府知府;次子虞卿为知县;次子康卿,官至台州观察推官;次子谅卿,官至太庙斋郎;升卿方第,同丁忧。”

实际上,南北宋319年间,泉州吕氏便先后出了37位进士。但不论是中进士还是拜相,吕惠卿都是吕氏入闽以来,成就最高的族人。

二甲吕氏祠堂“使相家庙”

孔颜之交

吕惠卿出生于官宦世家,其父吕璹,曾历任漳浦县令、衡山县令、宜州通判、开封府司录、终光禄寺卿,性格刚直,为官清廉。

而吕家与宋代名臣曾公亮曾一度互为邻里,且有姻谊关系。吕氏家族儿孙昌炽,门庭显耀,如此环境下成长的吕惠卿,在宋嘉祐二年,便凭借丰富的学识登进士第。那一年的科考被誉为“千年科举最闪耀的一榜”,榜上出现了包括苏轼、苏辙、张载、程颢、程颐、曾巩、曾布等重量级人物,25岁的吕惠卿,也在这群星闪耀的一届中脱颖而出,登进士第。

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,吕惠卿历仕五朝,尝尽宦海沉浮。他曾活跃在国家权力的中心,也曾流放贬谪到边疆远域;他曾被称作杰出的政治改革家,号为“护法善神”,却也被骂为奸佞小人,与蔡京、童贯共列《奸臣传》。

这一切,都源于他参加了北宋历史上那场最大规模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革新运动——王安石变法。可以说,吕惠卿前半生辉煌的政治生涯,就是从王安石的伯乐一顾开启的。

王安石和吕惠卿的相识,源于欧阳修的引荐。吕惠卿进士及第的那一年,主考官就是文学大咖欧阳修,欧阳修赏识吕惠卿的才华,他在给王安石的信中提道:“吕惠卿,学者罕能及,更与切磨之,无所不至也。”

而吕惠卿的才学确实也值得推崇,虽然小王安石10岁有余,但两人一见如故,初见便引为知己。很快,他便为王安石所倚重,事无大小,必同其共相谋划,所有建议奏章,皆由吕惠卿执笔。《宋史》说两人“论经义,意多合,遂定交。”

在王安石眼中,吕惠卿学识渊博,才华横溢,最难能可贵的是能够学以致用,所以他向宋神宗推荐吕惠卿时也不吝溢美之词:“惠卿之贤,岂特今人,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。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,独惠卿而已。”

而吕惠卿对王安石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,四处对人说:“惠卿读儒书,只知仲尼之可尊。读外典,只知佛之可贵。今之世,只知介甫之可师。”两人大有相见恨晚、惺惺相惜的感觉,世人将二人的情谊称之为北宋的“孔颜之交”。

护法善神

熙宁二年,王安石任参知政事。这一年,浩浩荡荡的熙宁变法开始了,作为王安石的门生,吕惠卿在这场变法中,以副手的身份出现。

为制定和推广新法,朝廷设置了三司条例司,王安石提拔吕惠卿作为考核审定新法条例的检详文字。王安石变法中的众多改革措施,都是和吕惠卿一同商议制定的。同时他还身兼数职,主管农田水利、免役、保甲等新法的推行,军器的监造、国子监等实际的事务。

王安石对吕惠卿火箭般的提拔引来诸多不满。第一个有意见的就是他的好友司光。司马光不喜欢吕惠卿,他曾在神宗皇帝面前骂吕惠卿是个小人,接着又给王安石写信。他相信,凭自己跟王安石几十年交情,王安石会听进他的意见。不承想,王安石对司马光没怎么理睬。两人因此闹得不愉快,甚至不顾多年友情相互攻讦——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。

吕惠卿没有辜负王安石的信任,在新法推行中,他多次与以司马光、苏辙为代表的反对派激烈争辩,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。熙宁七年,王安石被罢相,吕惠卿出任参知政事,独立主持大局,维护变法成果。

吕惠卿害怕王安石离任后,新法会动摇,于是遍发书信给各监司、郡守,让他们上书陈述利害,然后从容请求皇帝下诏,新法得到更坚决的推行,人们都称他为“护法善神”。

可惜,到了变法的后期,因为几次阴差阳错的矛盾和意见相左,王安石和吕惠卿的关系变得有些微妙,并产生了不可愈合的嫌隙。

熙宁八年,王安石复相。不久后,吕惠卿被贬,出守陈州。被贬后,吕惠卿误以为此事是王安石所为,上书自辩,因为这事,两人关系恶化。次年,王安石再被罢相,心灰意冷的他对于变法再也提不起精神了,而曾经的战友吕惠卿也从此远离了权力中心。

元丰五年,吕惠卿知太原府。这一年是他的知天命之年,他深感与王安石交恶,影响变法大局,遗憾终身,便主动写信表达了和好意愿。

王安石也表示理解,并说两人的矛盾大多因为国事,而非出于私情。回信中他对吕惠卿曾经的支持表示谢意,他说:“同朝纷纷,公独助我。”

虽然两人没有马上握手言好,但此后还有多次书信往来,信中二人聊得颇为开心,看来最终还是捐弃了前嫌。

造福地方

历经官场变幻后,晚年的吕惠卿辞官回乡隐居。

虽然年岁已高,但吕惠卿仍壮心不已,造福地方。据传,他曾在家乡修建内市桥和镇安桥两座桥,并倡建清源山老君岩。

位于水头朴里的吕惠卿故居(现吕氏宗祠)

内市桥,旧址在现在晋江安海镇中心镇区,上世纪90年代初安海在建镇中心商贸区时拆毁。镇安桥,也叫溪尾桥,旧址在现朴里往安海方向的村边。吕氏族人回忆,上世纪70年代还能看到一些桥墩,但后来由于平整土地,仅剩的几个桥墩也被毁了。

吕惠卿在家乡造桥一事,在清人柯琮璜所著《重修安平志》等书中都有记载。但关于倡造老君岩一事,众说纷纭。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老君岩以刻画出老君的仙风道骨和慈祥安乐而闻名,但对于造像年代及何人建造,地方志却语焉不详:“石像天成,好事者略施雕琢。”

镇安殿还在,镇安桥已不见踪影

对此,泉州文化名人陈日升推测,这个“好事者”就是吕惠卿,理由有三。其一,这样有深邃思想的作品,绝非一个普通工匠随意雕琢而就,需要大家的宏观与微观的设计。吕惠卿注解过《道德经》,对老子研究甚深,老君像可能是这位“道师”的作品。

其二,当时能把石雕做得这么深邃、精细的统筹者并不多。吕惠卿的宗亲也反映过,旧族谱中提及过吕惠卿倡造老君岩,可惜这段文字随着族谱的付之一炬,已无从考究。

第三,为什么史册上对吕惠卿倡造老君岩没有只言片语的描述?盖因吕惠卿得罪了记载历史的司马光,其丰功伟绩大多被刻意抹去。更何况相较于国策民生,这只能算芝麻小事,留名青史就无从谈起了。

人物:吕惠卿

吕惠卿(1032年-1111年),字吉甫,号恩祖,泉州南安水头镇朴里人,历任翰林学士、知军器监、参知政事、知太原府等职,政治改革家,王安石变法中的二号人物,为推动变法作出了许多贡献。

遗迹:吕氏宗祠

吕氏宗祠位于南安市水头镇朴里村,始建于南宋、复建于明朝万历年间,现存大宗祠有三座:使相家庙(二甲祠堂)、九甲吕氏宗祠、恭懿侯家庙(乙甲祠堂)。其中,九甲吕氏宗祠所在之处据传曾是吕惠卿的故居地。

林超连

李想

文/图

来源:海丝商报

电话咨询
135-8216-1651
微信咨询
扫一扫快速获取报价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