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曲阳石雕厂,我厂专业加工制作古建、人物、动物、佛像等石雕雕塑,款式多、质量好、价格实惠,欢迎来厂参观考察!定制订购电话:135-8216-1651

大江安澜|陆游的风骨

发布时间: | 访问人次:243

□赵庆胜

835年前的那个清晨,细雨蒙蒙,南宋王城临安,笼罩在无边的氤氲中,一切不再那样清晰,甚至有些迷离,如同正在走向没落的那个王朝,让人看不到一点晴朗的希望。

这天,一大早宋孝宗就在皇宫里召见了陆游(1125—1210),向他宣布了任职严州(梅城为严州府所在地)知州的命令。这一年,是淳熙十三年(1186),也是62岁的陆游在家赋闲十余年后重新入仕。对于宋孝宗的这一决定,陆游没有丝毫兴奋,因为他知道自己几十年为抗金奔走呐喊,已经成为朝廷的“眼中钉肉中刺”,是渐渐政治边缘化的人物了。不过,这次严州赴任,去追寻高祖陆轸的遗风,倒也是一件快意之事。陆游走出皇宫时,雨仍在淅淅沥沥的下着,此时用“清凉”一词来形容他此刻的心情是再合适不过的了,那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通透。

江南的雨,是属于最善解人的那一种,缠绵、婉约、悠长,总会让人产生遐想。所以江南的雨才会在文人的笔下,演绎成高山流水般的琴曲,汇集成诗情画意样的溪流,或平实,或悲伤,或激昂,既有“留得枯荷听雨声”的期盼,也有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温润,还有“斜风细雨不须归”的惬意。自古以来文人对雨就比常人多一些多愁善感,这也是文人们的通病。在宋孝宗眼里,陆游应该就属于这一类人吧!要不,花甲之年的他怎会写出《临安春雨初霁》的诗句:“世味年来薄似纱,谁令骑客京华。小楼一夜听春雨,深巷明朝卖杏花。矮纸斜行闲作草,晴窗细乳戏分茶。素衣莫起风尘叹,犹及清明可到家。”临安,对于大宋来讲,应该是一个屈辱的名字。靖康以后,大宋贵族们偏安于此,于是“临安”就有机会走进了历史政治的“字典”,从此与那个王朝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,蹁跹飘摇在江南烟雨中。

宣和七年(1125年)10月17日,淮河之上,一艘客船鼓帆划桨,正全速向京都开封进发,船头伫立着的中年男子,捋着须髯,目光如炯,似乎要洞穿千里之外的一切。淮河两岸的乡村田野,在秋阳下自由自在的呼吸舞蹈。帆片猎猎,桨声欸乃,一切好像是都在为当下的“太平盛世”欢歌舞蹈。中年人知道,这看似盛世的“繁华”似乎都是在为了掩盖没落的一切,他心中的北宋王朝气数殆尽,日暮西山,此次自己入京,也是吉凶难测,想到此,心中不免五味杂陈。忽然,一声婴儿清脆的啼哭,打破了淮河上的宁静。因为孩子出生在淮河船上,中年人便为婴儿起了个“游”的名字,意为让他铭记住这个动荡的朝代,这就是后来南宋著名的文学家、爱国诗人陆游。

建炎三年(1129年),金兵渡江南侵,宋高宗率众臣僚仓皇南逃,四岁的陆游也跟随着父亲与那个王朝一样开始颠沛流离,回到了老家山阴(绍兴)。“儿时万死避胡兵”的经历,在陆游幼小的心灵上深深种下了对金兵的刻骨仇恨,成为他难以磨灭的印记,陆游从小就立下“为宋朝收复失地而读书”的宏大志向,憧憬着能有朝一日匡扶社稷。

陆游自书诗卷(局部)

陆游,说起来也算是出身名门望族,高祖陆轸是大中祥符年间进士,官至吏部郎中;祖父陆佃,师从王安石,精通经学,官至尚书右丞;父亲陆宰,通诗文、有节操,也是北宋末年的忠臣。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风熏陶,为陆游的学习成长和出仕建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陆游自幼聪慧过人,十二岁即能写诗作文,被乡邻誉为“小李白”,是人人称道的写诗能手。陆游一生历经宦海几多沉浮,早年礼部考试,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;进入官场,力主抗金,又受到主和派排斥和打击。陆游一生虽仕途坎坷,却始终秉持剑胆琴心和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决心,施展报复之心至死炽热,他时刻渴望着光复山河故土。然而,陆游数十年奔走呐喊,朝廷却置若罔闻,他在蹉跎岁月中渐渐老去。

在宋孝宗看来,像陆游这样的“老顽固”既可恨又可爱,淳熙十三年(1186),他还是念起了陆游祖上功德,决定重新启用这个在家赋闲十余年的“官二代”——陆游。宋孝宗把陆游叫到临安宫中,对他说:“严陵,清虚之地……”“严陵,山水胜处,职事之暇,可以赋咏自适。”意思是说,严陵是个山水风光非常美的地方,你不是喜欢写诗吗,到了那里,工作之余,可以寄情山水,吟诗作赋,至于抗金的事嘛,你就不要多操心了。就这样,62岁的陆游告别了那个他寄予厚望却又无力回天的宋室皇帝,背起行囊,在蒙蒙细雨中踏上了严州赴任的征途。离京之前,写下了那首《临安春雨初霁》,也算是对自己这次赴任的纪念吧!陆游此次严州之行的情绪倒不沮丧,因为,一则严州曾是其高祖陆轸工作过的地方,此次赴任踏寻高祖足迹,寻找远去的高祖遗风,也算是种归属感;二则陆游心里明亮,不管在哪里为官,只要给我时间,抗金还是有机会的。

绍兴沈园内石雕及陆游像

陆游来到严州,正逢丙午饥荒,民不聊生,惨景目不忍睹。心怀忧国爱民、济世安邦满腔热情的新任知州陆游,看到这种情形心急如焚,他决心扑下身子大干一场,为严州百姓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,也算是不辜负高祖陆轸在此的英名。陆游在严州三年的时间里,布衣草鞋,轻车简从,进村入户,访贫问苦,与民同吃同住,体察民情,与官员百姓共商抗击饥荒的大计。为了百姓,陆游可以说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,他先后两次具文呈报朝廷,详细陈述严州饥荒情况,请求朝廷准予免除严州六县的租赋徭役,同时发放州县义仓粮食救济灾民。在严州任职期间,陆游还十分重视农桑,他提出了“农为四民之本,食居八政之先”和“为政之术,务农为先”的主张,采取减免税赋、扶贫济困等多项措施,大力发展农业生产。陆游在严州留下了丁未和戊申两篇《劝农文》,两度于春耕生产之前召集乡村父老,亲自大力宣传搞好农业生产、夺取粮食丰收的重要意义,研究布置农业生产问题。谆谆告诫民众,一要不误码率农时,及时春耕夏耘,精耕细作;二是丰年不忘歉年,当有储备,以战饥荒;三是集中人力、财力、物力,搞好农业生产。要“无事末作”、“无好终讼”,不要出现旷土游民。陆游在主政严州期间,处处身先士卒,以上率下,以身作则。他制定实施廉政举措,启用贤能之士,放宽政令期限,简化办案程序,力戒兴造公房,节制宴饮游乐。他向民众承诺:“太守亦当宽期会,简追胥,戒兴作,节燕游,与民共享无事之乐”;并表示,自己虽然“觞酒豆肉,曷常妄蠹於邦村,铢漆寸丝,不敢辄营於私利。”

杭州陆游纪念馆

视觉中国

供图

心怀天下,绝不辜负一草一民,这就是一心抗金收复故土的陆游,在出任严州知府时,他没有辜负历史赋予的重任,没辜负严州百姓对他的期望,更没有辜负高祖父陆轸留此的山高水长遗风。据史料记载,陆游的高祖父陆轸是北宋名臣,北宋仁宗皇祐元年至五年(1049-1053年),陆轸来梅城任知睦州郡(那时梅城为睦州府所在地)五年。140年后,陆游踏着高祖的足迹也来到了这里,不过此时的睦州已改名严州了。40年后,陆游的小儿子陆子遹又循着父亲的足迹而来,踏上了这方热土。陆氏一门竟然出了三代严州(睦州)知州,这不能不说是种特殊的缘分,陆游以真诚之心善待民众,赢得了严州人民的爱戴,群众自发地为其高祖陆轸修建祠堂,并刻石像供奉,“以慰邦人无穷之思”。

再说陆游,宋孝宗本意是让他偏安严州,消磨其意志,直至放弃抗金的念头,却不成想陆游根本没有领会他的“好意”。陆游始终认为,自己作为抗金斗士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屈服,要么沙场执戟厮杀,马革裹尸;要么坊间持笔当歌,摇旗呐喊,无非是战斗的方式不同而已。而此时,陆游也只能选择后一种方式,他在带领严州百姓抗击饥荒的闲暇之余,时时不忘持笔当歌,口诛笔伐,唤醒世间。陆游62岁赴任严州知州,64岁卸任,在严州七百日,作诗(词)三百首,为文九十篇。在其三百首严州诗作中,报仇雪耻的占了大多数。在严州,陆游写下了《夜登千峰榭》、《严州大阅》等呼号抗金的诗篇。“羽林百万士,何日闻北伐?”“夜阑卧听风吹雨,铁马冰河入梦来”,这是他忧愤心情的写照。还有“马蹄度陇雹声急,士甲照日波光明。何时拥马横戈去,聊为君王护北平!”(《秋怀》)“安得铁衣三万骑,为君王取旧山河!”(《纵笔》),这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。很难想象得到这些滚烫的诗句,竟然出自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笔下。既便是陆游那些歌咏山水佳景、社会风情的作品,也大多洋溢着炽热的爱国情怀,以爱国主义思想贯穿于陆游严州诗文中,这是一种风骨。

陆游的做法最终还是让宋孝宗皇帝有些不悦,淳熙十五年(1188年)七月,陆游任满,孝宗皇帝再次将他诏入京师,任命他为军器少监,主要负责兵器制造与修缮,宋孝宗要把陆游安置在自己眼皮子底下,把他紧紧地看起来。从此,陆游就像惊涛骇浪里的一艘小船,在政治洪流中又开始新的跌宕起伏……1210年1月26日,至死不渝的陆游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,弥留之际,他仍念念不忘抗金收复故土,留下了撼天地泣鬼神的绝笔《示儿》:“死去元知万事空,但悲不见九州同。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。”

陆游,亘古一男儿,与严州结缘,是严州山水的幸运,也是严州人的幸运。而今,陆游早已远去,他和他诗词的风骨与精神,在岁月的淬炼下,也已化为古城不朽的筋骨和魂魄。

梅城千年,诗情长青,风骨依旧。

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、复制、摘编、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,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。

电话咨询
135-8216-1651
微信咨询
扫一扫快速获取报价
返回顶部